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址-视频在线观看视频-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福利观看-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湖北關于印發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12-06-12 00:00

新聞來源:

華中數控

字體顯示:

【大】 【中】 【小】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現將《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二O一二年五月九日

湖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若干意見》(鄂發〔2010〕15號)和《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十二五”面臨的發展環境、指導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環境。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紛紛制定新的國家發展戰略。美國政府2009、2011年兩次發布國家創新戰略,并公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促進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歐盟面向2020年提出“創新型聯盟”戰略,明確把發展知識與創新經濟、綠色經濟和高就業經濟,實現智慧型、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作為建設歐洲社會市場經濟的三大戰略優先任務。日本政府通過了“日本產業再生修正案”,提出“生物產業立國”戰略,力圖打造成全球第一個低碳社會。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也努力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實現趕超。

國家高度重視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了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措施,明確現階段要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大產業,并將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進我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是支撐我省跨越式發展、體現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支點作用的必然選擇,也是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構筑我省發展新優勢的迫切需要。新形勢下加快培育和發展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許多有利條件:一是全省工業化、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國內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二是我省科教優勢明顯,產業體系比較完備,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技術基礎;三是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新興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有望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四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家大力實施中部地區崛起、自主創新戰略,有利于我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與發達省市相比,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還存在較大差距,還面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產業總體規模不大,骨干企業不多;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體制機制問題較突出;創新支撐平臺建設仍顯薄弱,產業持續創新能力缺乏;投資不足,資金瓶頸未能根本性改善;人才總量、結構和素質還不能適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二)指導原則。

“十二五”是培育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時期。要根據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發展、國際合作,投資驅動、應用帶動,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指導原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要把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作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根本力量,以需求為導向,運用市場機制促進要素聚集和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同時,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也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為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自主發展、國際合作。要把自主創新作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以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重點,加強技術集成和聯合攻關,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及相關知識產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走開放式創新和國際化發展道路。

——投資驅動、應用帶動。要發揮投資驅動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引導社會投資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保持投資規模快速增長,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發展一批重點產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加速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和國際化發展;同時,堅持以應用促發展,選擇處于產業化初期、社會效益顯著、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重大技術和產品,組織實施應用示范工程,以規模化應用帶動產業發展。

——重點突破、整體推進。要結合省情,明確方向,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產業發展,既要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發展進行全面部署,促進協調發展;同時,也要選擇最有基礎、最具條件的重點方向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推進,以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突破帶動整體水平提升。要優化空間布局,培育產業集群,促進優勢區域率先發展。

(三)主要目標。

力爭到2015年,基本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格局,產業布局基本合理,體系框架初步成形;新興產業總體發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領域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到2020年,新興產業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到2015年,新興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0%;重點領域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領軍企業達15-20家,超3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50家,超10億元的骨干企業過100家;重點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產品出口份額進一步擴大。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優勢產業規模發展,顯著提高核心競爭力;生物、節能環保等特色產業跨越發展,形成新興產業新的支柱;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潛力產業超前發展,構建新的增長極。打造在全國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技術創新轉化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數量質量大幅度提升,重要骨干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5%左右。建設200家以上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推廣應用200項自主創新型重大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產品,形成200個知名品牌。對產業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的貢獻顯著提高。

二、重點方向與主要任務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總體思路。提高系統集成能力,完善產業鏈,壯大產業群,從外圍向核心推進,從加工裝配向研發制造轉型,著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推進網絡、技術和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信息服務新業態,促進我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發展目標。力爭到2015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500億元。在光電子領域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帶動信息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進入國內先進行列。加快建設一批龍頭企業和成長性企業,培育5-7家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10家超30億元、35家超10億元的企業(集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高,互聯網寬帶上網用戶達到850萬戶,數字電視用戶達到1000萬戶,信息技術新產品和相關服務培育成為消費熱點,信息化與工業化進一步融合。

3.發展重點。

(1)光電子信息。

——光通信與移動通信。鞏固光傳輸、光器件領域的優勢,加快電子元器件產品升級;加快通信交換設備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以軟交換技術為代表的通信系統與設備;加快發展以第三代移動通信(3G)技術為代表的系統與終端設備,加大長期演進(LTE)技術的研究開發力度,積極支持新一代寬帶無線通信產品的研發、制造和示范應用。重點實施烽火通信萬兆光接入系統、正源光子三網合一及3G用核心光器件、光迅科技集成平面光波導芯片、奧新科技光子集成器件、電信器件公司超高速低成本光器件及模塊、武漢虹信無線接入網設備、凡谷電子LTE通信基站用天饋產品等項目。

——光電顯示。加快發展新型顯示產業,重點發展模組、顯示終端和激光投影,加強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三維(3D)、低溫多晶硅、觸摸屏、電子紙等前瞻性技術的研究開發。重點推進武漢天馬第45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TFT-LCD)生產線產能擴充及相關配套項目、東旭集團玻璃基板、雅圖(武漢)視頻技術產業園、全真光電硅基液晶(LCOS)全高清激光電視、傳威光控多點觸控人機交互系統、宜昌勁森液晶顯示背景光源等項目。

——激光。進一步消化再創新二氧化碳激光器技術,研究開發大功率光纖激光器、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及泵浦全固態激光器。大力發展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高功率激光特種加工和中小精微激光加工設備和激光醫療設備。重點實施華中科技大學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武漢法利萊激光先進制造裝備、華工科技激光加工系統、光谷激光高功率激光加工成套設備、武漢銳科光纖激光器等項目。

(2)下一代網絡。

——下一代互聯網。依托下一代互聯網接入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武漢郵科院等單位,重點推進下一代互聯網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軟件、業務應用的研發和產業化。引導現有網絡向國際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過渡。支持三網融合產品的研發制造和示范應用。實施寬帶戰略,發展寬帶無線城市,加快普及信息應用。

——物聯網。重點依托光谷物聯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物聯網及相關產業發展,積極參與相關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工作,加快無線射頻標簽(RFID)、二維條碼、傳感器、嵌入式器件、數據處理與計算、遠程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

(3)微電子與應用電子。

——集成電路。以武漢新芯芯片制造項目為核心,推動上游的設計、設備、原材料企業形成集聚優勢,帶動下游的封裝、測試、應用開發等發展。優先發展集成電路芯片設計業,加大對重點整機企業建立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的扶持力度。重點加快通信系統專用集成電路、IP網絡及系統芯片、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芯片、數控系統專用控制芯片、數字電視芯片、嵌入式IC卡芯片等集成電路的研發和產業化。積極引進集成電路芯片制造和封裝測試工程化技術及產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到湖北發展,逐步形成以武漢新芯等企業為龍頭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發光二極管(LED)。以大功率LED芯片為核心,重點支持高亮度藍光等芯片研發及制造,積極打造從外延片生產、芯片制備、封裝測試到應用產品和工程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重點實施華燦光電半導體照明LED芯片、迪源光電半導體照明大功率外延片及芯片、菲利華公司藍寶石單晶LED襯底、荊州弘晟大功率半導體光源模組、方正光電LED封裝及應用產品、冠牌(大冶)公司LED照明產品等項目。

——消費電子。積極支持富士康在鄂擴大投資,進一步擴大臺式電腦、打印機、游戲機、數碼相機等消費電子主導產品產量。著力改善消費電子產品配套環境,積極引導省內電子信息企業加強與富士康的配套協作,策劃和引進國際知名消費電子方案設計公司以及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提升本地配套產品附加值含量。積極發展數字家庭、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

——能源電子。提高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的研發生產能力,圍繞智能電網、功率模塊、電力裝置等領域,加快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電力電子裝置產業化。重點實施武漢南瑞面向智能電網的變壓器及電抗器智能化設備、三環發展公司能量回饋型高壓變頻器、烽火富華光電互感器及其核心器件、漢光科技等靜壓制造真空電子陶瓷、追日電氣智能有源電力濾波裝置、臺基股份大功率半導體器件等項目。

(4)軟件和信息服務。

——地球空間信息。依托中地數碼、立得空間、武大吉奧、南方測繪、蒼穹數碼等企業,著力發展地球空間信息產業,構建涵蓋航空航天數據獲取、數據加工與處理、數據開發與提供、數據綜合增值應用的較為完整的地球空間信息數據規模化生產產業鏈。

——軟件和服務外包。依托達夢數據庫、開目信息、天喻軟件、佰鈞成、IBM(武漢)交付中心、惠普(武漢)、博彥科技、北大方正等企業,加快發展國產數據庫、“3S”和“3C”等優勢軟件產品,重點支持軟件及服務外包,承接全球離岸服務外包業務,打造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離岸服務外包交付中心。

——信息服務。依托武漢傳神、武漢捷迅、數字媒體、江通動畫、神州數碼等企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多語信息、電子商務、數字內容、云計算等服務型產業。

(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1.總體思路。貫徹落實國家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面向國際、國內市場,承接轉移,擴大需求;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成套化、自主化工作;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大幅度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引進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設成技術自主化、制造集約化、設備成套化、服務網絡化的全國重要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2.發展目標。力爭到2015年,全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形成3家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5家過30億元、20家過10億元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培育形成30個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前3位的拳頭產品、3個中國馳名商標和80個省名牌產品。一批重大裝備實現自主化,基礎件產品水平得到提升,重點領域技術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

3.發展重點。

(1)數控裝備。大力發展高速、精密、數控車床、磨床,大型立、臥式加工中心,復合加工機床,數控專用機床。開發數控系統,新型驅動電機及其控制單元,高精度電主軸及其伺服單元,數控回轉工作臺、大型交換工作臺、數控刀架、精密滾珠絲杠副、新型氣動液壓件等功能部件,提升大型數控機床、大型薄板冷熱連軋及涂鍍層成套設備、數控系統等核心產品技術水平。完善增值服務體系,加強供應鏈管理,提升整機集成水平,完善金屬加工裝備產業鏈。重點推進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冶南方機電產業園、珠江實業數控機床、華中數控全數字總線式高檔數控系統等項目建設。

(2)軌道交通裝備。依托中國南車、中國北車、三江航天、中鐵科工、金鷹軌道等龍頭企業,不斷提高盾構機、軌道工程機械、機載設備、車輪、車軸、軸承等軌道交通配套設備生產能力,積極研發現代化大型鐵公路養護成套裝備,重點發展重型軌道車輛、動車組裝配及制造、城軌列車、電氣化鐵路維護及檢測成套設備、城市地鐵維護車輛、大中型養路機械等產品,研發和推廣城軌交通系統工程設計以及軌道通信、信號、自動檢票、空調、消防報警和排水等系統。

(3)海洋工程裝備及數字化船舶制造。

——海洋工程裝備。依托武船重工、武漢船用機械、江漢四機廠等龍頭企業,重點發展為海洋石油鉆采工程配套的動力控制及深海傳動系統、多點錨泊定位系統、深海鉆井平臺升降系統、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傳輸系統等關鍵裝備,加快發展大型石油鉆機、新型鉆井平臺、海洋工程特種起重機、大型低壓拖纜機、大型天然氣壓縮機、海洋石油勘探設備、水下安防裝備、抽油機、海上采油人工舉升設備、液壓油缸、液控系統、電控系統等海洋工程裝備。

——數字化船舶制造。整合設計制造資源,在民用船舶領域推廣船舶高技術,加快數字化造船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提高全省船舶工業裝備水平和制造能力。重點推進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船舶配套工業園、武昌船舶重工特種工作船、青山船廠電力環保型油輪、南華船舶系列高速船等項目建設。

(4)航空航天設備與衛星應用。重點依托三江航天、中航航宇、武漢航空儀表、中航工業特種飛行器研究所等單位,加快發展通用航空部件、機載設備、滅火救援水陸兩棲飛機和浮空飛行器及其關鍵部件。大力發展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導航終端、監控終端,高精密、高智能化地球科學儀器,測量、測繪通用儀器設備,個體防護裝備、彈射救生裝置等航空防護救生裝備。

(三)新材料產業。

1.總體思路。圍繞我省新材料優勢和特色領域,充分發揮科研優勢,在功能材料、復合材料等戰略性材料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積極搶占產業制高點,培育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以量大面廣和重大基礎設施亟需的高性能材料為突破口,加快新型冶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的開發,加強納米、超導、智能等前沿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與產業集群,增強我省新材料產業自主發展能力,實現產業突破性發展。

2.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省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2500億元。努力形成4-6家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的龍頭骨干企業,12家過30億元、30家過10億元的優勢企業。初步形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性能化、輕量化、綠色化的新材料產業創新體系。

3.發展重點。

(1)新型功能材料。

——信息材料。加快推進新型半導體材料、信息存儲材料、傳感材料、光電材料、磁敏材料、液晶材料等產業化。重點實施藤倉烽火光電材料、長飛特種光纖、新華光高端光學材料、菲利華石英玻璃纖維材料、鼎龍化學彩色聚合墨粉、東方微磁磁電子產業園等項目。

——生物醫用及環保材料。重點發展可塑淀粉低碳材料、以乳酸為原料的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質全降解環保生活制品、藥物控釋材料、靶向給藥系統載體材料、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高端醫用無紡布、人體軟硬組織、仿生材料等。重點實施華麗環保生物降解材料、三江固德聚乳酸生物基材料、廣濟藥業高品質耐熱級L-乳酸、中國兵裝集團醫療器件及包裝材料、雙星生物醫用復合材料等項目。

——儲能材料。結合我省發展優勢,圍繞新能源發展需求,加快發展高純硅材料、風電材料、鎳氫電池材料、鋰離子電池材料、燃料電池材料等。重點發展多晶硅、單晶硅、冶金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材料、染料敏化太陽能材料、超白光伏玻璃等光伏太陽能利用關鍵基礎材料。突破超細鋰電池粉體材料、動力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和電極材料、超細鎳鈷粉體材料、燃料電池關鍵材料、新型制氫材料、高能儲氫材料等關鍵技術。重點實施宜昌南玻高純硅材料、中科恒達天然石墨基復合負極材料、宜昌歐賽磷酸鐵鋰動力電池材料、理工新能源燃料電池膜電極等項目。

(2)先進結構材料。

——新型金屬材料。依托武鋼、新冶鋼、武漢重冶、晶泰科技、中冶南方、福星科技、三峽全通等企業,大力發展高強輕型合金,加快發展高性能鋼材和高溫合金材料。重點發展高性能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非晶合金,超薄涂鍍板、高強度轎車用鋼、高鐵軌道用鋼、風電設備用鋼、工程機械用鋼、大飛機和軍工用鋼等高端用鋼。

——新型化工材料。圍繞武漢80萬噸乙烯工程,大力發展有機硅材料、特種工程塑料和改性塑料、高性能聚烯烴材料、特種橡膠、高附加值的磷氟化工材料等。

(3)高性能復合材料。加快發展樹脂基、碳基、金屬基和陶瓷基復合材料。重點發展耐堿玻璃纖維、芳綸、高性能碳纖維、特種陶瓷制品、人造金剛石、特高壓合成絕緣子、復合絕緣杠塔、耐高溫摩擦材料、風力發電機摩擦材料、低導熱碳復合耐火材料等。重點實施宜昌和達利芳綸蜂窩復合材料、回天膠業環氧樹脂膠、襄樊國網合成絕緣子、黑旋風鋸業鋸片基體等項目。

(四)生物產業。

1.總體思路。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以培育龍頭企業為重點,優化資源配置,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充分發揮我省特有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以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及宜昌生物產業園為重要載體,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加快發展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努力實現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制的新突破,全面提升我省生物產業的競爭力。

2.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省生物產業產值達到1300億元以上。全省規模以上生物企業超過1000家,打造主營業務收入過30億元的企業8-10家、過10億元的企業15-18家,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市場擴張性強的企業群。培育若干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的生物技術產品,全省生物產業出口規模達到15億美元以上。生物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努力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的生物產業發展基地。

3.發展重點。

(1)生物醫藥。

——生物制藥。突出優勢技術領域,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廣闊市場前景特別是對預防、診斷和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具有顯著效果的生物技術藥物、疫苗與診斷試劑,加強新型生物制劑研究,開發藥物生產新工藝;研究和探索采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融合技術等生物技術藥物;著力突破高密度發酵、生物反應器大規模培養和蛋白質純化等關鍵技術,加快生物藥物、新型疫苗與診斷試劑的產業化進程。重點依托武漢生物制品所、天茂集團、宜都東陽光、人福藥業等企業,組織實施注射用重組人白介素-11、新型重組人神經營養因子系列產品、輔酶Q10、重組人胰島素、生物工程藥物制劑等項目。

——化學合成藥。支持引進消化和仿制市場潛力大的國外非專利藥,鼓勵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化學藥物。重點圍繞抗病毒藥物、解熱鎮痛藥物、激素類藥物、維生素、氨基酸、麻醉藥物等優勢門類,加強關鍵工藝創新,提升原料藥技術優勢和深加工能力;積極推進靶向給藥系統、透皮給藥系統、納米技術制劑、脈沖釋藥制劑、長循環制劑等新型制劑的開發與產業化。重點依托宜都東陽光、天茂集團、武漢遠大制藥、三峽制藥、湖北科益、襄陽天藥、啟瑞藥業等企業,推進紅霉素、布洛芬等系列原料藥、心血管類原料藥產業化、硫酸新霉素原料、氟非尼酮、更昔洛韋凍干粉針及抗病毒凝膠劑、異氟烷靜脈乳劑、激素藥制劑、系列肝和胃用藥等項目建設。

——現代中藥。實施大品種戰略,大力推進重大中藥創新成果的系列化開發與產業化;推進中藥材“良好農業規范”(GAP)種植基地建設,構建道地藥材種植產業鏈,加快中藥材種植業和中藥資源開發與發展;積極支持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先進制藥工藝和制劑技術,對名優中成藥進行二次開發。以安全有效、使用方便、質量可控為方向,支持對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難病等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特色鮮明的中藥新藥及新劑型的開發和產業化;加強高效粉碎、提取、分離等中藥制藥共性、關鍵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應用,整體提升中藥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依托武漢健民、李時珍藥業、馬應龍、武漢聯合藥業、愛民藥業、隆中藥業、湖北恒安等企業,實施人工培育冬蟲夏草、體外培育牛黃及制劑產業化、脾胃舒口服液、遺尿寧顆粒、開郁寧等系列中藥、注射用羥基喜樹堿、喜素片、滴丸、中藥納米凍干粉針、痔痛安系列產品、馬其通系列產品等項目。

(2)生物醫學工程。建立工程中心、醫療器械轉化醫學中心,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醫療器械創新體系框架,通過促進產學研用結合、鼓勵中介發展的政策改變現有研發模式。發揮我省科研和產業基礎優勢,支持發展激光醫療儀器、腫瘤早期診斷系統、醫用超聲波、醫用監護儀、醫用X光機、呼吸機等醫學設備;研制面向家庭的智能化、小型化疾病監測、治療設備。以骨植入材料為重點,積極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人工骨、骨內固定件及系列人工髖關節、修復神經缺損用的人工導管等開發與產業化,發展高端醫用無紡布、繃敷材料、生物試劑等衛生材料技術與產業。跟蹤醫學工程技術領域的發展方向,開展組織工程產業化開發,填補我省在組織工程骨、肌腱、皮膚、角膜等組織工程產品領域的空白。重點依托中科開物、凌云光電、楚天集團、武漢半邊天、武漢一海等企業,組織實施半導體醫療激光器械、半導體醫療微創激光醫療器械、自凝刀治療儀、新型數字化影像診斷系統、麻醉科醫療器械等項目。

(3)生物農業。

——生物育種。加強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研究和國家允許的轉基因品種培育,開展動植物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的利用與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培育技術的研究。在符合國家轉基因品種安全法規的條件下,建立規模化轉基因動植物生產、品種培育的技術體系、試驗基地和示范推廣基地。重點研究開發非轉基因優質、多抗、高產、專用的水稻、油菜、棉花等農作物新品種;加快瘦肉型豬、淡水魚等特色畜禽、水產新品種的選育和產業化;積極推進柑橘、馬鈴薯等特色林果及經濟作物新品種的選育和應用。重點依托省種子集團、荊楚種業、國英種業、武漢聯農、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希之源、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單位,推進水稻等主糧作物新品種產業化、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育雙低油菜育種及產業化、無公害漁業養殖與加工技術產業化、富硒絞股藍良種快繁及深加工產品、優良牲豬品種改良與集約化飼養產業化、牛羊家畜胚胎工程產業化等項目。

——綠色農用生物制品。加快綠色農用生物制品產業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加快高效、低毒、無污染生物農藥新產品的創制與推廣應用;發展有機復合肥、生物菌肥、發酵菌劑等系列生物肥料;研究無污染、無殘留、無副作用、抗疾病、無耐藥性、促生長的酶制劑、抗菌肽、微生物復合制劑等環保型綠色飼料生物添加劑,提高規模化畜禽養殖產品質量;發展畜禽疫病檢測試劑和新型疫苗,重點支持特色畜禽、名特水產重大病害與疫情檢測試劑和疫苗等開發與產業化,提高動物重大疫病的診斷和預防能力。重點扶持科前生物、中博生化、武漢科諾、武大綠洲(楚強)生物、武漢合緣等企業,組織實施BT生物農藥制劑系列、高效生物農藥、肥料生物菌肥、發酵菌劑、有機生物肥、酵素菌生物有機復合肥等項目。

(4)生物制造。圍繞替代石油化工原料、化學工藝和大宗發酵產業升級,加快培育壯大生物化工醇、二元酸等大宗生物基化工原料生產企業,積極發展生物塑料、生物纖維等新材料;推動生物技術在工業等領域的應用,用生物工藝替代化學工藝;提升抗生素、維生素、有機酸、氨基酸、酶制劑等大宗發酵產品的技術水平。圍繞微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等領域,加快運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生產工藝,減少工業生產能耗與污染物排放,實現綠色制造。支持發展生物醫藥材料、生物纖維材料、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基材料;重點研發工業生物催化技術等關鍵技術,強化對現有酶種、菌種及發酵工藝的改造和升級;加快重要功能寡糖產業化步伐,擴大其在人類健康、畜牧養殖業等方面的應用;積極推進生物技術在酶制劑、發酵有機酸、核黃素、酵母、乳酸、食品等工業生產中的應用開發,全面提升食品業、飼料業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重點依托安琪酵母、新華揚、湖北立業、嘉吉烯王、洪湖德炎等企業,實施益生素、酵母抽提物深加工、特種酶制劑、酵母葡聚糖、糖化酶、纖維素酶系列產品、不飽和脂肪酸系列產品、膠原蛋白肽、生物基材料產業化等項目。

(五)節能環保產業。

1.總體思路。圍繞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重點工程為依托,以提高節能、環保及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重大技術裝備、工藝、產品及服務水平為重點,加強宏觀指導,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突出自主創新,培育規范市場,增強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加快形成新興支柱產業,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2.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1700億元以上。形成主營業務收入過30億元的企業12家以上,過億元的專業化節能環保服務公司10家以上;力爭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達到5個左右,30個以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列入國家重點推廣目錄;著力建設2-3個節能環保產業聚集區(基地),逐步在全省形成優勢明顯、各具特色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格局。

3.發展重點。

(1)高效節能。

——節能裝備和節能產品。依托凱迪、湖北風機、大力電工、大禹電氣、四方光電、武漢奧捷、大明燈業等企業,加強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發,大力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重點研發高效節能電動機、工業用節能窯爐、高效風機、高效傳動系統、節能變壓器、高壓變頻器、電機軟啟動、電網能量補償等節能機電裝備,以及熱流計、照度計、量熱儀等節能監測專用設備。大力發展節能汽車、節能建筑材料、節能家電、節能燈等產品。

——節能服務。加強市場準入管理和政策扶持,積極培育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為用能單位提供節能診斷、融資、改造等“一條龍”市場化節能服務的專業化節能服務企業,提高節能技術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2)先進環保。

——廢棄物和污染治理關鍵技術、裝備及產品。大力推進清潔生產,推進工業園區、大中型企業示范應用先進清潔生產工藝,從源頭削減污染物產生量;依托武鍋、都市環保、武漢科夢、凱迪、方元環境、宜昌九天等企業,加快研發和生產堿回收鍋爐、高效節能曝氣設備、滲透膜、中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回用等水污染治理關鍵技術和裝備,煙氣脫硫、脫硝、除塵、尾氣控制、潔凈燃燒技術設備等大氣污染治理關鍵技術和裝備,醫療垃圾、工業廢渣、生活垃圾、污泥等固體廢棄物處理關鍵技術和裝備。推廣應用環保材料、藥劑及環境友好型產品。

——土壤治理和修復關鍵技術。大力推進礦山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加快研發受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復技術。重點開展污染超富集植物選種和培育,鼓勵和依托有條件的科研院所和企業選取省內部分受污染的礦場、工業、農業用地逐步開展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和示范。

——環保服務。重點依托凱迪、中鋼安環院、創冠環保、中鋼天澄、中油環保、省環科院、武漢循環經濟研究院等單位,推行煙氣脫硫脫氮氧化物、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特許經營等模式,加快推進環保服務專業化和市場化進程。加強環境監測監管與應急能力建設,加快發展生態效益評價,清潔生產審核,節能環保產品認證評估服務,環境投資及風險評價服務,環保技術、管理和信息服務,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服務和環保融資服務等體系建設。

——碳捕捉。依托華中科技大學等院校在碳捕捉方面的研發基礎,大力推進碳捕捉技術設備研發,初步形成碳捕捉設備產業。在全省選擇1-2個大型火電廠開展碳捕捉試點,力爭形成全國領先的碳捕捉產業。建設全省性的碳交易平臺。

(3)資源綜合利用。

——廢棄資源循環利用。重點支持谷城再生資源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武漢青山國家環保產業基地、武漢東西湖工業園區、宜昌開發區三峽磷化產業區、荊門高新區、荊門格林美、湖北金洋等省內基礎較好的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企業及有關科研機構,圍繞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汽車零部件及機電產品再制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以及餐廚廢棄物、建筑廢物、道路瀝青、廢舊輪胎、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加快關鍵技術研發推廣,著力推進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高效選冶、稀貴金屬分離提取、工業固體廢物大摻量高附加值利用、廢電子電器產品拆解加工、材料分離改性、再制造關鍵共性技術等資源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發和裝備生產,努力提升產業化水平。

——資源循環化服務。以設區城市為重點,以回收企業和集散市場為載體,整合、改造現有的回收網絡體系,建立較為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逐步建立餐廚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實現餐廚垃圾的資源化、無害化利用。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服務平臺,加快培育一批從事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咨詢服務、推廣應用的服務機構,積極搭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成果交易服務、信息服務、技術咨詢服務、中介服務、金融服務等平臺,抓緊建立和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信息交換網絡,完善技術交易鏈服務、原料和產品綠色供應鏈服務、產業耦合服務、系統集成服務等循環經濟服務體系。

(六)新能源產業。

1.總體思路。加快發展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增強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新能源技術推廣應用,促進新能源裝備產業做大做強。

2.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省新能源產業初具規模,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280萬千瓦,新能源消費在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明顯提高。以核電裝備產業及光伏產業為重點,新能源裝備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能源核心技術,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基地。

3.發展重點。

(1)核電。積極推進我省核電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依托核電項目建設,帶動核裝備制造和服務產業的發展。重點支持湖北新能核電設備有限公司AP1000核電裝備模塊化生產與制造基地、中廣核集團江夏核電裝備產業園、中船重工核電裝備制造及系統集成生產基地、東方電氣(武漢)核裝備有限公司核島堆內構件生產基地、中核集團湖北核電技術服務基地建設,鼓勵省內有條件的企業及科研設計單位進入核電領域。努力增強系統集成能力,在部分核電輔助系統形成工程總包能力,逐步形成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工程建設、運行維護、技術服務的完整核電產業鏈。

(2)太陽能。

——太陽能裝備產業。重點培植武漢、宜昌兩大太陽能產業基地,形成優勢互補、產業集聚、布局合理的太陽能產業新格局。積極開發標準化、通用型太陽能光伏(熱)系統組件,擴大光伏(熱)應用領域。加強太陽能光伏(熱)技術創新,提高太陽能轉換效率,積極研發光熱發電和系統集成技術,重點發展熱管型集熱器、平板型集熱器、內置金屬流道玻璃真空集熱管、真空管太陽能熱水器、晶硅太陽能電池片、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建筑用太陽能電池組件、光伏發電控制系統等產品。以日新、珈偉、追日等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建筑一體化產品。依托海軍工程大學國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設備研發(實驗)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和湖北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跟蹤國際前沿技術,加強太陽能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以宜昌南玻、隨州晶星、三峽新材、宜昌九州方圓、皇明太陽能等企業為依托,打造硅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多晶硅及以硅為原料的高效太陽能真空集熱管、硅芯片等產品。

——太陽能綜合利用。加快太陽能光伏(熱)利用與建筑一體化步伐,實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城市(農村)示范”、“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金太陽示范工程”和“屋頂計劃”,支持公共建筑安裝太陽能集熱系統。大力推廣與建筑有機結合的太陽能供熱、制冷、發電技術。擴大光伏產品在道路照明及城市景觀照明等方面的應用。到2015年,全省建成光伏發電總容量60萬千瓦,太陽能光熱建筑利用面積達到2500萬平方米。

(3)生物質能源。在農作物副產品資源豐富地區有序建設秸稈發電和秸稈能源化利用項目,在大中型城市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推進大型養殖場、垃圾和污水處理廠沼氣發電工程,推進高溫高壓生物質直燃發電鍋爐、大型生物質氣化與凈化成套設備、生物質燃料加工設備研發制造。到2015年,全省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60萬千瓦。

(4)風電。加快建設鄂東通山、大湖山、大別山,鄂北大洪山,鄂西齊躍山等風能區。鼓勵企業發展技術先進的低風速風能裝備制造業,建設集風電關鍵技術開發應用與風場開發為一體的綜合示范項目。支持省內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風能技術研發和專業人才培養。到2015年,全省風電裝機達到60萬千瓦。

(七)新能源汽車產業。

1.總體思路。牢牢抓住國家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的良好機遇,瞄準領先、支持研發、推進產業、鼓勵應用、加強配套,以優勢企業為龍頭,以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為主攻方向,以“三電”(電池、電機、電控)關鍵零部件為突破口,加快搶占技術制高點和市場增長點,形成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新能源汽車自主產業體系和產業集群,把我省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2.發展目標。到2015年,混合動力汽車保有量達到10萬輛,具備純電動汽車的產業化條件并形成5萬輛的產銷規模,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省乘用車產量的比重達到20%.形成武漢、襄陽、十堰三大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重點培育8-10家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本地零部件配套率50%以上,形成較為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的科研及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在純電動、混合動力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關鍵功能部件的生產技術和規模上取得突破,產品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新開發的新能源汽車品種數量以及同類車型主要技術指標均居全國領先地位,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能源汽車的社會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3.發展重點。

(1)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重點發展適合城市公交營運和長途客運的各類中高檔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及東風自主品牌、東風本田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力爭通過“東風制造”的品牌效應,使我省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轎車在國內市場上形成較大影響。

(2)純電動汽車。改進電池技術,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電池充電商業化運營模式,實現可快速更換電池組純電動公交車批量生產。在城市環衛、城建、郵政、旅游等特種用途行業大力推廣使用純電動專用車。支持東風日產建設純電動轎車研發基地。

(3)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重點支持宇清科技、國通青楊、方正能源等企業發展電動車動力電池、電池正負極材料、膜電極、成組技術、電池管理系統、電機及其控制系統、機電耦合裝置、高可靠控制器、傳感器、執行器、能量優化管理系統等。

三、區域布局

按照“萬億產業、千億園區、百億企業、十億產品”的工作目標,突出重點和特色,加強分類指導,引導區域發展分工與合作,優化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促進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率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抓國家支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政策機遇,充分發揮先行先試優勢,打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推動形成以光電子信息為核心產業,以生物、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為戰略產業,以高技術服務業為先導產業的“131”產業架構,成為代表我省參與全球高技術產業競爭、提升我省在全國新興產業布局地位的核心載體,成為率先發展、輻射周邊、聯動全國、面向世界的科技經濟引擎。

(二)提升中心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發揮武漢、襄陽、宜昌“一主兩副”中心城市產業基礎好、知識技術密集的優勢,加強創新基礎條件和平臺建設,著力培養和凝聚人才,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基地和研發中心,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區域整體優勢的發揮和區域競爭力的提升。加強大中城市產業配套能力建設,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制造基地。

(三)支持有關市(縣)和省級(省管)工業園區發展特色新興產業。鼓勵和支持有關市(縣)、省級(省管)工業園區結合資源及產業基礎優勢,走特色化道路,實現差異化發展,推動形成具有區域優勢的新興產業集群。

四、組織實施

本規劃體現政府戰略意圖,發揮宏觀引導作用,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來實現。政府通過建立健全公共投入、項目支撐、組織協調機制,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一)完善投融資體系。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吸引鼓勵境內外金融機構來我省設立分行、辦事機構等,通過發展和創新小額擔保、知識產權質押、投貸結合等新型金融工具和方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擴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運用市場機制,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天使投資、聯合投資等新型投融資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處于早中期的創新創業企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地區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和企業債券;加快利用資本市場助推新興產業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和股權交易市場建設,不斷拓寬多元化直接融資渠道,滿足各類創新創業企業的需求。

(二)切實加大公共財政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創新能力建設等國家專項資金支持。整合現有省級財政支持企業發展的相關資金,設立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隨財力增長逐年增加。進一步創新支持方式,完善管理辦法,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和杠桿作用,引領和帶動社會資本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加強重大項目支撐。建立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庫,抓緊續建新建一批能夠支撐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策劃、儲備一批能夠形成顯著增長點的重大項目,促進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建立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推進協調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土地、規劃、環評、融資等項目前期及建設實施中的重大問題。

(四)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培育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產業技術開發體系。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成果轉移,完善成果發布機制,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業轉移科技成果,鼓勵科技人員開展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活動。建立健全中介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研發服務、信息服務、創業服務、技術交易、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業。切實落實好國家和省出臺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各項政策。

(五)加快關鍵環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相關市場開放機制,加強與央企、中科院、跨國公司等對接,深化民間投資準入改革,優化政務服務環境,鼓勵各類企業來我省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有條件的市(縣)、重點開發區(高新區)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細分領域,規劃發展專業園區,打造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支持以骨干企業為龍頭,以高校、科研院所為智力支撐,聯合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探索產學研深度結合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建立一批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產業技術創新鏈。加強人才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對接,不斷完善股權激勵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支持創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六)加強組織協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規劃組織實施工作的領導協調。省直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抓好貫徹落實。各市、州、縣人民政府應將本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好與省規劃的銜接。

原文引自:http://www.hubei.gov.cn/zwgk/zfxxgk/zfgw/zfgb2011/di22qi/201112/t20111219_243998.s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网址你懂的| 亚洲91色| 午夜视频在线网站| 国产91啪| 国产永久免费爽视频在线| 成人涩涩网站| 欧美激情综合| 四虎影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色爱区综合五月激情| 啪啪中文字幕| 精品精品国产理论在线观看| 午夜官网| www.亚洲.com| 国产精品免费拍拍拍| 老师别揉我胸啊嗯上课呢视频 | 可以免费看黄的网址| www一区| 久久99精品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日韩 综合| 在线天堂bt中文www在线| 四虎在线观看免费永久| 明日花绮罗snis-862在线播放| 日韩婷婷| 四虎一影院区永久精品| 添人人躁日日躁夜夜躁夜夜揉| 妖精视频亚洲| 月夜免费观看高清在线完整|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深爱五月网| 久青草国产手机在线视频| 69er小视频| 午夜影视在线视频观看免费| 在线亚洲小视频| 亚洲黄色网址| 天天爽夜夜爽视频| 日本xxxxbbbb| 久久semm亚洲国产| 高清一级| 深夜桃色影院| 亚洲色图2|